以下是与“中山大学官网”相关的内容

  •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系统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系统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系统,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系统(wsbm.sysu.edu.cn/)提供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网和中山大学自主招生网上报名以及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时间。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系统。20111218

    wsbm.sysu.edu.cn - 2024-04-24 - 收藏
  • 中山大学教务处

    中山大学教务处

    中山大学教务处,中山大学教务处网站(jwb.sysu.edu.cn/)中山大学教务网是由中山大学教务处主办,中山大学教务处首页和中山大学教务系统登录入口。中山大学教务处地址:中国广州市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邮编:510006中山大学教务处。20210125

    jwb.sysu.edu.cn - 2024-04-24 - 收藏
  •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admission.sysu.edu.cn/)提供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时间,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入口是中山大学自主招生官方网站。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20120227

    admission.sysu.edu.cn - 2024-04-24 - 收藏
  •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由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系三个学系组成。学院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个;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无线电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9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3个工程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广东省名牌专业,网络工程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师103人,包括教授31人(其中博士导师26名),副教授38人。教师中86%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在校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5名。近年来,学院科研实力大大增强,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教师们先后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核高基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课题,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际学术奖多项。每年持续有一批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几十项。同时,一批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重大奖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为广东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目前建有两个国家级,七个省部级和三个厅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包括: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智能传感网络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信息伪装与对抗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IC设计与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和广东省教育厅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学院与国内外许多高校、著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多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信息学院师生将继续发扬中山大学优良传统,正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学院将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继续鼓励各种形式的自由探索,增强具有国际影响成果的创新能力;更加关注与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需求的结合度,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更加关注高质量国际资源的引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实现学校“追求以世界一流水准,建设世界一流学术共同体”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sist.sysu.edu.cn - 2024-02-26 - 收藏
  •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2010年12月25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创办30周年SJ.181221.COM暨资讯管理学院成立庆典。这标志着,经过30年的发展,中山大学资讯管理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时代。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送来了中山大学资讯管理教育的元年。这一年,中山大学开始招收和培养图书馆学专业大专生和硕士研究生。幸逢盛世,经过图书馆学专修科、图书馆学系、图书情报学系、信息管理系、资讯管理系等时期的发展,我们迎来了资讯管理学院的成立。30年的耕耘,三代人的努力,我们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成为我国资讯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30年来,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的理念,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才。我们的学生不仅普遍学业优良,在校运动会、辩论比赛、文艺比赛等活动中,也屡创佳绩。我们共培养了近4000名毕业生,如今他们工作和生活在祖国各地、海内海外,既有图书情报档案领域的中坚,也有其他行业的骨干;既有学识渊博的教授学者,也有独领风骚的行业骄子;既有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也有蜚声海内外的科技精英。目前,我们学院共有在校学生1121人,其中本科生951人,硕士研究生148人,博士研究生22人,是中山大学一个重要的群体。30年来,我们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取得佳绩。我们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受到高度肯定,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上居于前列;我们在国家级科研立项上保持着多年的连续成功,今年我们更一举获得四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领域的发文量和论文被引量均居全国前列。我们不仅有年富力强、声誉卓著的多个学科带头人,更有一批数量可观、潜力巨大的青年学术骨干。我们不仅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更有一支和谐进取的师资队伍。30年来,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学界和业界同行给予了我们热情的支持,我们的师生不断进取。新的资讯管理学院,为我们提供了更宽广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责任更大、担子更重、需要更多的努力。10多年来,网络的普及,信息的泛化,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极大地冲击着资讯管理学科和行业。据有关预测,未来40年,信息技术会更大的变革,我国也将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总体上将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作为资讯管理学人,我们将面临许多挑战,我们会迎来更多的机会。只要充分准备,只要顺势而为,我们就会大有作为。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州市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

    im.sysu.edu.cn - 2024-02-26 - 收藏
  •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是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与广东东宝集团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申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涵盖文、理、医、工、经、管、法等学科的多科性独立学院(教发函[2005]68号)。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华美路与广汕一路交界处,规划占地面积385亩,教学设施齐备,交通十分方便,与中山大学校园网实现互联,共享中山大学丰富的信息资源。东莞校区位于与广州市黄浦区一江之隔的东莞市麻涌镇,规划面积1800亩,其中教学用地1200亩,另有配套设施占地600亩,首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校区与广州市隔江相望,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校区和中山大学南校区约为40分钟车程,并与广州校区、中山大学南校区之间每天都有校车直达,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发达,生活设施配套完善,校区三面环水,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学习深造的理想胜地。学院现已招收七届学生,在校生近8000人。现有13个系部23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经济学、税务、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学(服装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药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公共关系学。学院已获得了学士学位授权资格,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并颁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毕业证书;根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第26号令规定,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学院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多学科和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和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推进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先后在近80家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建立实习基地(主要有医院、法院、药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各类研究机构等)。中山大学对新华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监控办学质量。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学院的51%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66.8%。师资主要来自:中山大学教师(含在职、退休的教师);向社会招聘的优秀人才;聘请其他高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关行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专业技术骨干。学院充分发挥中山大学老领导、专家、学者治校办学的作用,设立院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机构,指导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专业骨干的培养、监督检查教学质量。学院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广东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院除现有校园设施外,办学合作方将继续投入资金,保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个校区共同建设、各有侧重、协调发展。学院努力构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设施良好、功能齐全、品位高雅、校园和谐、安全文明的育人环境,力争把学院办成居全国同类独立学院的前列、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型、开放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xh.sysu.edu.cn - 2024-02-26 - 收藏
  • 中山大学移动信息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移动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领域之一,其迅猛发展给移动信息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这些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中山大学围绕移动性(Mobility)为主题,率先建立面向移动信息工程的学院建制,并于2012年正式招生。移动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将设置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传感网技术、移动网络工程、移动医疗、数字家庭、移动电子商务/政务等专业方向。学院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秉承工程教育的理念——面向产业培养人才。学院还针对产业特点,注重产业规范标准和主流工具的学习与实践,满足产业对优秀工程师在执行产业规范标准以及主流工具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针对移动信息工程与技术的特点,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校企共建实验室、工程实训、企业实习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打造自身的特色。

    smie.sysu.edu.cn - 2024-02-26 - 收藏
  • 中山大学哲学系

    中山大学哲学系

    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李达、吴康、朱谦之、周辅成、罗克汀、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杨荣国、刘嵘、李锦全、胡景钊、林铭钧、章海山、黎红雷先后担任系主任。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点的博士与硕士,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我系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系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专门聘请海外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为研究生分别开设巴利文、梵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课程,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我系充分发挥国家哲学基地的辐射作用。在校外,积极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努力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各行业领导人才的培养点、决策管理的思想库;在校内,通过\"读书-征文-选修-副修-双学位\"等途径,对全校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哲学素质培养。10年来,我系坚持平均每周举行一次以上的哲学学术讲座,在校园内营造出十分浓厚的哲学氛围。数十年来,我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跃于国内外学术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领导人才,被誉为“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企业家的摇篮”。目前,全系师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本系“尊德问学”的系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正在为把中山大学哲学系办成国内外著名的一流大学哲学系而奋斗。

    philosophy.sysu.edu.cn - 2024-02-26 - 收藏
  •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的,原名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建校八十年来,先生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大学子登攀不息。今天的中山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9月10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落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拓展了中山大学的办学空间,为中山大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学校共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新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医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共有35个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231个学科专业和领域,硕士学位授权覆盖了287个学科专业和领域(其中外科学与内科学计算至三级学科),拥有临床医学博士(M.D.)、口腔医学博士(S.M.D)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临床医学硕士(M.M.)、工程硕士(M.E.)、公共管理硕士(MPA)、口腔医学硕士(S.M.M.)、公共卫生硕士(MPH)、会计硕士(MPAcc)、教育硕士(Ed.M)、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社会工作硕士(MSW)、金融硕士(MF)、应用统计硕士(M.A.S.)、税务硕士(MT)、国际商务硕士(MIB)、保险硕士(MI)、资产评估硕士(MV)、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护理硕士(MNS)、药学硕士(M.Pharm)、旅游管理硕士(MTA)、图书情报硕士(MLIS)、工程管理硕士(MEM)等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拥有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地质工程、项目管理、生物工程、材料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物流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17个授权领域;拥有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3个。新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工1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00余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300余人。中山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35年春,中山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三所高校经当时的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研究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院校。至1948年,共培养研究生56名。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继续发展,1949年至1967年,共培养研究生177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大学是我国首批恢复研究生教育的院校。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我校正式设立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新中山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科学等11个学科门类。目前在读研究生204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400余人。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由校长兼任,配有副院长2人。研究生院下设三个处。分别是综合处、培养处、研究生管理处。全院工作人员30人,其中博士4名,硕士15名。作为学校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经过改革的洗礼,研究生院已经造就了一批具有良好的行政理念和较强工作能力的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能够为我校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政保障与服务。作为重要的理念追求,研究生院力倡以师生为本、以学术为本,在工作中,坚持以发展与创新为灵魂,以服务与品位为宗旨,以净化学风与提升研究生培养品质为中心,大胆借鉴国际研究生教育主流的成功经验,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形成中山大学的特色与个性,努力为提升我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作出应有的贡献。

    graduate.sysu.edu.cn - 2024-02-26 - 收藏
  •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学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浪潮,政治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院公共管理和政治学两大一级学科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老一辈学者和广大中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我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已成为国内公共管理和政治学教学研究的重镇,且形成了较好的国际影响。未来若干年内,我院将以基于中国大国转型的经验研究为基础,凝聚共识,建立学术共同体,开展国际学术对话;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方法规范、具备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术人才和实践者。时代的进步呼唤教育的发展。以一流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服务于中国社会转型,是我院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将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面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院。地址Address:(南校区)中国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东校区)中国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北学院楼电话Tel:(020)84113193传真Fax:(020)84113080

    gms.sysu.edu.cn - 2024-02-26 - 收藏
共 54 条123456»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